粮食物流行业市场多大?粮食作物是以收获生产作物成熟果实为目的,经过收割、去壳、碾磨等加工程序,最终成为人类基本食粮的一类作物。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粮食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市场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世界范围内粮食贸易量节节攀升,国际上粮食价格的波动以及粮食危机频繁爆发,粮食运输已成为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
粮食运输需具备铁路/公路的核心资源优势,进入机会不大;粮食仓储投资大,粮食仓储企业一般同时从事粮食贸易、粮油加工,否则难以形成整体优势;粮食内河中转需要依附内河资源和陆上运输网络;沿海粮食码头可从事进出口和中转业务,需要专业粮库和码头设备的投入。沿海码头中转服务,如大连港综合化经营,是东北、内蒙古粮食进出口主要集散地。从事粮食码头转运业务,同时兼顾水泥、煤炭、钢材、杂货等;需要专业散粮装卸深水泊位,码头设备、粮仓等;港内与集装箱公司、物流公司等联手发展外贸进口散粮接卸中转、自动化灌包和仓储运输业务成为趋势。
(资料图片)
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1-2025年中国粮食物流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分析显示
粮食物流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粮食物流市场体系一体化运行的模式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粮食物流自身一体化,第二层次是粮食微观物流一体化,第三层次是粮食宏观物流一体化,粮食物流市场体系的一体化三个层次是层层推进的,粮食产业相关企业首先实现企业内部物流各功能的有机结合,实现粮食物流自身一体化,进而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纵向物流联盟、同行业或异业企业之间的横向物流联盟以及与第三方物流联盟,实施供应链管理,实现粮食微观物流一体化。在此基础之上,在全国范围内构筑粮食物流通道,建设粮食物流据点,实现粮食物流市场体系的一体化运行。
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同时“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已全面实施,进一步促进我国粮食物流业发展,初步建成了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目前我国粮食物流通道节点初步建成,覆盖了主要粮食生产和消费区域、具备一定产业集群辐射能力和建设示范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集散功能,技术装备逐步开始推广,促进了产销衔接,带动了辐射区域整体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布局到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整个过程中的商品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它包含了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和信息应用的一条完整的环节链。一些国家已基本上实现了"四散化"粮食物流,即散装、散卸、散运、散存;和基于信息化、自动化的粮食物流。
2018年全年各类型企业粮食收购达3.6亿吨,其中夏粮收购比重超过90%,秋粮市场化收购比重达85%,消化库存近1.3亿吨。2018年,通过国家粮油交易中心竞价销售累计成交政策性稻谷856.2万吨 (不含定向销售及划转)。
2018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积极推动《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修订并颁布实施,适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普法宣传活动。各地立足实际,制定地方性法规,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法律支撑,扎实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和执法督查。粮食安全保障立法的加快推动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对粮食物流管理标准的监督。
受传统计划经济以及国家计划粮储的影响,我国粮食物流市场并不像发达国家那样存在着高度的购销自由化和集约化。但随着加入WTO及粮食市场的开放,我国粮食的仓储、运输、装卸、包装条件不断改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日渐形成,粮食生产、区域分布、信息化程度、粮食贸易等方面的进步为开展粮食大流通创造了条件,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正逐步推进。
从粮食消费市场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粮食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目前全国的粮食消费量已经超过16500亿斤,对比全国粮食供求情况,我国粮食实现“基本自给”的目标,也即国内生产粮食满足国内需要的95%以上,随着粮食消费的不断增长,带动粮食物流市场飞速发展,2020年中国粮食物流总量达5.78亿吨,较2019年增加了0.2亿吨,同比增长4.1%。
2018年我国各地围绕健康中国战略与粮食安全有效保障等优化商业模式,加强物流服务体系和粮食商品期货现货交易平台建设,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探索营销模式及供应链创新。内引外联,推进粮食信息化建设,以“互联网+粮食”创新流通方式,多元化产销对接形式,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现网上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配送一体化经营。截至2018年底,我国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各类粮油成交量达2亿吨,总计金额达3 800亿元,为国家粮食去库存发挥了积极作用。
分运输渠道来看,2020年中国铁路粮食物流量完成1.53亿吨,较2019年增加了0.06亿吨;港口粮食物流量完成2.82亿吨,较2019年增加了0.11亿吨;公路及其他量完成1.43亿吨,较2019年增加了0.06亿吨。
粮食物流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粮食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求粮食物流相关行业共同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建立高效、畅通、节约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从而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减少粮食损耗,降低流通成本,促进产销衔接,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在国家大力要求调整运输结构,提升铁路货运市场份额的背景下,粮食作为铁路大宗货物重点品类之一,在铁路运输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铁路粮食现代物流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性,应在整个粮食现代物流体系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建设。
“互联网+”趋势下粮食物流的发展需要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予以保障。只有覆盖面充足、基础设施完备的网络才能对“互联网+”粮食物流发展保驾护航。一是提高政策的扶持力度。粮食物流的信息化工作,很大程度在于政府的牵头和推动力度,由于基础的物流网络搭建需要大量前期投入,全部由物流企业来做,进展速度会比较慢,这就需要政府或地区财政给予一定的建设和运营补助。同时,对于部分落后地区的从业人员,给予相应待遇补助,这样对于农村的网络覆盖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提升维护工作的重视程度。现有部分农村地区网络设备已经完成安装及并网工作,考虑到农村地广人稀,网络设备维护工作相对城镇比较困难,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补助,确保网络设备良好运作,为粮食物流信息化提供保障;三是提高终端页面的交互建设工作。现有粮食物流走上互联网后,受客观因素影响,终端业务依然处于较原始、粗糙的界面,相对于高速发展的物流业务并不能匹配。提升终端页面的交互工作,提高物流信息交换的准确度和及时程度,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农村物流业务开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据悉,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由于粮食生产存在波动,粮食消费结构不停变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到完美的供需平衡,必须借助进出口贸易来辅以调节,这促进了粮食贸易地位的显著上升。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增加,粮食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贸易总额、进口额呈现出较大的体量,出口额相对较小。2018年,我国粮食进口量11555万吨,其中,进口大豆8803万吨,占进口量的76%,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少,增产能力面临技术瓶颈,单产能力低于玉米等其他粮食作物,导致了国内大豆的供给能力止步不前,自给率仅为7.87%,消费主要依靠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这为保障粮食安全留下了隐患。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贸易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加,粮食贸易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安全和品质安全。在结构安全方面,主要表现是玉米、稻谷阶段性供过于求,大豆、高粱、大麦等供给不足;高端优质产品供给不足。在品质安全方面,我国部分粮食品种还不能完全适应消费升级的需求。比如,稻谷、小麦有较大库存,但优质数量占有的比例较小。另外,我国粮食出口能力越来越薄弱,在国际贸易中难以赚取经济利益,这都不利于我国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在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下,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离不开对粮食贸易的分析。一是贸易总量的变化对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影响。贸易净进口额的数值能否满足国内需求的缺口,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的稳定。二是贸易结构的差异对我国供给的影响。我国贸易结构是否失衡,哪些品种的进口依赖程度超过警示线,这些都关系着国内粮食生产的布局。三是贸易政策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影响。科学的贸易政策既能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又可保护粮食市场的稳定,对我国粮食安全有积极作用。
本报告利用多种独创的信息处理技术,对粮食物流行业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最大限度地降低客户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
未来粮食物流行业将如何发展?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粮食物流行业具体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1-2025年中国粮食物流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